,还谈什么进攻性堡垒?
至于什么招揽辽民屯田耕种,以补驻守关宁锦的明军粮秣,更是想当然。
敌人一来,你缩回城了,那屯田的百姓或许能躲进城,可辛辛苦苦种的粮食,不都是白送给敌人?
比如宁远之战,宁远城倒是守住了,可觉华岛死了七千多将卒,七八千商民,被抢掠了无数粮草物资。
总而言之,言而总之,朱由校已经有了放弃广宁、锦州,直退到宁远的打算。
既然后金都不在乎宁锦地区,说明这地方没那么重要。说白了,所谓的收复失土,不过是接收了两军之间的无人区。
从历史上看,朱由校怀疑这是后金故意为之。留出那么一大片地方,就等着明军过来。
你不是筑城吗,修吧修吧!你不是要驻兵屯积物资嘛,好啊好啊!
等明军忙活得差不多了,后金军也出动了。或是围城打援,或是又抢又杀又毁城,然后拍拍屁股走人了。
与其送人头送物资,毁了再修,修了再毁,却只占了一片没多大价值的无人区,还要耗费钱财筑城驻兵,倒不如就直接收缩到宁远。
这个计划与熊廷弼的“放弃辽东,尽撤关外”相差仿佛,只不过是多了宁远作为山海关的屏障,相当于双保险。
尽管比熊廷弼的方略进了一步,朱由校却也知道实施起来并不容易。
战略收缩应该是步好棋,但另一方面,也可以说成是“丧土失地,不战而退”。
所以,朱由校要顾及到舆论,顾及到军心民气,顾及到朝中众臣的反应。
速胜急战论,在大明还是很有市场的,甚至可以说是舆论的主流。
朝中众臣更是如此,或是出于爱国热情,或是根本不了解辽东的实际情况,天天叫嚣着“灭贼”,哪里能接受不战而退的“卖国”行为?
别人不说,朱由校想要委以重任的孙承宗,便是积极进攻的支持者。同时,孙承宗还是堡垒推进的倡导者和实行者,关宁锦防线的缔造者。
正因如此,朱由校便想旁敲侧击地透露一下,争取让孙承宗改变思想,成为他真正的助力。
只不过,此时广宁尚在大战,胜负难料,朱由校不好说得太深,孙承宗也不可能如同穿越者一般,具有上帝视角。
“陛下要实施熊廷弼的三方布置策略?”孙承宗听到少年皇帝提到轻辽西而重沿海时,有些疑惑地问道。
熊